《默读》-priest

杂书茅房:


摘抄:




  • 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反思社会矛盾,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待而已。


  • “僻静”本身并不值钱,“闹中取静”才值钱。


  • 一条路并不因为它路边长满荆棘而丧失其美丽,旅行者照旧向前进,让那些讨厌的荆棘留在那儿枯死吧’


  • 你想投入一片大海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换好衣服,自己下去游两圈,而不是死抱着个救生圈在旁边泡脚


  • 朋友走进家庭或者搬家远离,亲人年纪渐长、生离死别等等,都不是事故,而是像阴晴雨雪一样的自然规律,客观且永存,本身并没有什么含义,过度沉湎,就像过度伤春悲秋一样,没有意义。世界在变,人在变,自己也在变,拒绝改变和分别是不逻辑的


  • 一双肉眼生于额下,平视或是仰视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看见的是人。


  • 你可以教孩子防备陌生人,提高警惕,但是不能让她怕穿碎花裙子,不然要我们干什么用的?


  • 自己不自在的时候,常常越描越黑、越说越乱,但如果能发现对方也一样不自在,那症状就能一瞬间不治自愈。


  • 活在阳光下的人想象不出旁边磕牙打屁的小伙伴遭受着无法挣脱并习以为常的折磨,抑郁深重的人不能理解那些呼啸而过的人竟真的不是强颜欢笑。
    皮囊往往把真相藏得滴水不漏。


  • 观念、习惯、性格、气质、道德水平、文化修养……这些可以后天改变的东西,就像是植物的枝叶,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把你自己往任何方向修剪,

    但是更深层次、更本质的东西却很难改变,就是在你对这个世界还没有什么概念时,最早从成长环境里接触过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会沉淀在你的潜意识里,你心里每一个通过母语获得的抽象概念里,都藏着那些东西的蛛丝马迹,你自己都意识不到,但它会笼罩你的一生。


  • 人人畏惧死亡,但他们畏惧的其实只是未知。死亡本身并不痛苦,甚至是有快感的。
    注意过那些濒死动物的眼睛吗?那是找到了真相的眼神——真相就是,‘活着’本身就是神经系统制造出来的错觉,是个虚假的自我意识。


  • 人的意识就像流水,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死亡是它最后的流向,除非你能了解或者控制某个意识改变的全过程,否则这个生命就不属于你,不属于你的东西,每次变化都是在背离你的认知,每时每刻都在死亡,不变的只有那一团碳水化合物组成的皮囊,你对这个皮囊产生感情,不就像把盘子里的猪肉拟人一样吗?那是妄想症的一种。


  • 因为生死、光阴、离合,都有人赋予它们意义,这玩意看不见摸不着,也不知有什么用,可是你我和一堆化学成分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意义。


  • 但凡肉体凡胎,一生有千百种遗憾,诸多种种,大抵都可归于这六个字。对不起,我害怕。


  • 他心里宁静如微火熬煮的老汤,悠悠地冒着热气,好半晌才冒个泡,冒出来的泡有一个算一个,起承转合毫不仓促,涨到满溢方才炸开,随后香气扑面而出。那是家的香气,闻起来让人有种无欲无求的满足感,好像这辈子都可以这样尘埃落定下来。


  • 世界上一切深沉的负面感情中,对懦弱无能的自己的憎恨,永远是最激烈、最刻骨的,以至于人们常常无法承受,因此总要拐弯抹角地转而去埋怨其他的人与事。


  •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老人与海》by海明威。


  • 我心里有一簇迎着烈日而生的花,
    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
    滚烫的馨香淹没过稻草人的胸膛,
    草扎的精神,从此万寿无疆。


  • 往前走,往前看,哪怕前途一片迷惘,哪怕只是凭着惯性继续往前走
    ——总有一天,会在自己漫长的脚印中找到方向。

    只是大概需要一点耐心。




笔记:

读了好几天的文,实在很喜欢《默读》这个书名,总能结合内容让人体味很多。与犯罪有关的题材,在耽美中并不少见。几起案件的起承转合,既在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内。有时会让人后背一凉。

喜欢作者对文中各个角色的塑造,生活鲜明,讨人喜欢的贫嘴。都有着自己的过去,又在当下活得有声有色。

公众的舆论总是会被轻易引导和误导。我们不只看到不作为的,也要看到更多在第一线捍卫法律,保护整个社会安全的。

顺便被科普了一下安全知识——警察叔叔问询、采集物证必须要两个以上才有效。

另外,向为我们负重前行总是直面危险的警察叔叔敬礼。



评论

热度(24)

© 湖思文子 | Powered by LOFTER